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娴丽,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辞,所学於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美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注释】

1、选自《文选》卷十九。此赋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宋玉而作。
2、楚王:这里是指楚襄王。
3、短:这里指攻其所短。
4、闲丽:文雅英俊。
5、微辞:不满的话。
6、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
7、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
8、著:搽。
9、施朱:涂烟脂。
10、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
11、惑阳城,迷下蔡:使阳城、下蔡两地的男子着迷。阳城、下蔡是楚国贵族封地。
12、窥:偷看。
13、未许:不同意,没有答应。
14、挛(luan):卷曲。
15、�(yan)唇历齿:稀疏又不整齐的牙齿露在外面。�:牙齿外露的样子。历齿:形容牙齿稀疏不整齐。
16、旁行踽(ju)偻(lou):弯腰驼背,走路摇摇晃晃。踽偻:驼背。
17、又疥且痔:长满了疥疮和痔疮。
18、使有五子:使她生有五个儿女。
19、孰察:孰,通"熟"。仔细端详。
20、秦章华大夫在侧:当时秦国的章华大夫正在楚国。章华:楚地名。这里是以地望代称。
21、愚乱之邪:美色能使人乱性,产生邪念。
22、彼:他,指宋玉。
23、南楚穷巷之妾:指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也即"东邻之子"。
24、周览九土:足迹踏遍九州。九土:九州。
25、五都: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26、咸阳:当时秦国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27、熙邯郸:在邯郸游玩。熙:游玩。邯郸:当时赵国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28、从容郑、卫溱(zhen)洧(wei)之间: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从容:逗留,停留。郑、卫:春秋时的两个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到滑县、濮阳一带。溱洧:郑国境内的两条河。《诗经・郑风・溱洧》写每年上巳节,郑国力女在岸边聚会游乐的情况。
29、向:接近,临近。
30、迎夏之阳: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迎:迎接,将要出现。
31、�(cang)�(geng)喈(僻)喈:��鸟喈喈鸣叫。
32、群女出桑:众美女在桑间采桑叶。
33、此郊之姝(shu):意指郑、卫郊野的美女。
34、华色含光:美妙艳丽,光彩照人。
35、称诗:称引《诗经》里的话。
36、遵大路兮揽子祛(qu):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祛:衣袖。《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37、�:同"恍"。有望:有所期望。
38、忽:与�为互文,恍忽:心神不定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那美人好像要来又没有来,撩得人心烦意乱,恍忽不安。
39、意密体疏: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
40、俯仰异观:那美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
41、窃视流眄(mian):偷偷地看看她,她正含情脉脉,暗送秋波。
42、寐春风兮发鲜荣: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一派新鲜茂密。寐:苏醒。
43、洁斋侯兮惠音声:那美人心地纯洁,庄重种持;正等待我惠赠佳音。斋:举止庄重。
44、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似这样不能与她结合,还不如死去。
45、因迁延而辞避:她引身后退,婉言辞谢。
46、微辞:指终于没能打动她的诗句。
47、目欲其颜:很想亲眼看看她的容颜。
48、心顾其义: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
49、扬《诗》守礼,终不过差:口诵《诗经》古语,遵守礼仪,也终于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过差:过失,差错。
50、足称:值得称道。

【作者】 宋 玉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人,屈原之后楚国著名辞赋家。署名宋玉所作流传至今的作品,除《九辩》外,其他都有人怀疑是否为宋玉之作。但文学史往往屈宋并称,宋玉对后代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则无疑。杜甫有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杯古迹》)。"楚宫久巳灭,幽佩为谁哀?侍臣书玉梦,赋有冠古才"(《雨》)。李商隐亦曰:"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七律》)。可见宋玉在后代文学家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

【评点】"登徒子",一向被作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其实此赋中登徒子,说他是一个谗巧小人还可,说其好色,则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赋中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东家邻女至美而其不动心为例说明他并不好色。又以登徒子妻其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好色。作者描写的登徒子妻岂止是丑,简直令人恶心,而登徒子"悦之",若好色如登徒子,可称为"色盲"。其实,作者是根据《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推而广之。目的是指斥嫉贤妒能的谗巧小人而已。同时,更是借章华大夫的"乎情,止乎礼来假以为辞,讽于淫也"(李善《文选》本赋注),曲折地表达讽谏楚王之意。
  此赋写了三种对待男女关系的态度:登徒子是女人即爱;宋玉本人是矫情自高;秦章华大夫则好色而守德。作者以第二种自居,是为了反击登徒子之流,实则作者赞同的是第三种,即发乎情止乎礼,这种态度近于人性而又合乎礼制是我国古代文人大夫对待两性关系代表性的态度。和道学家或滥淫者比较,这确也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反映。
  此赋极意刻划形容,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这种方法,继承了前人,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只是此赋的描写更细腻更极尽刻划形容之能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